书画艺术研讨会举行 程大利:国画不能“转基因”
来源: 重庆商报
昨日,“中华文化四海行――走进重庆”系列活动之书画艺术研讨会在渝北区人和举行,来自中央文史研究馆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发表了各自看法。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薛永年直言,近年来以“新”作为中国画的价值判断,其实是一种浅见,阻碍了全面认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薛永年:创新不能断了根
“传承是创新的根基,创新是继承的活力。离开了创新,艺术无法体现时代感;离开传承,艺术就缺乏民族性。”研讨会一开场,薛永年就阐述了艺术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薛永年表示,随着西方写实绘画传入中国,使传统写意中国画,受到了冲击,尤其是人物画中,出现了不少西化的国画,这样的创新其实是没有文化内涵的,丢失了民族性。研讨会上,薛永年用PPT展示了齐白石、李鱓等名家画作,“大家请看,齐白石的《盘蜂图》就把“踏花归去马蹄香”典故融入画中,这在当时看来,便是创新之举,体现了白石厚重的文化积淀。”薛永年认为,书画艺术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文关怀,是作用与人的精神,题材、画法、技巧的创新都不应离开人文关怀,画家在创新的同时,应保留历史文化的根源,如果一味求新就会显得单薄。
马振声:艺术关键是真实
“新与旧不能作为衡量中国画价值好坏的标准,艺术价值的关键是真实。”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马振声在研讨会上,对中国画的价值取向进行了评论,“绘画作品不见得越创新就越有价值,优秀的作品具备历史穿越性,就像古罗马、古埃及文化一样,虽然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但是其依然具有超高的艺术价值”。
马振声强调,写意的中国画无论怎么创新,都应有真情实感,并沿着传统的发展方向推进,借鉴西方绘画的发展经历,马振声认为,西方绘画虽然历史不长,但是一直都按照相应轨迹在发展,无论怎么创新都保留了本质,“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要好好总结自身的文化,而现在的问题恰恰在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不够。”
程大利:国画不能“转基因”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画创新不能丢掉笔墨和精神。”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程大利称,近百年来,国画的艺术价值在变淡变弱,很多国家博物馆都不愿意收藏20世纪的国画,因为大多数画作离生活本来面目越来越远。他说,“中国画讲求意境和笔墨,这是与西方绘画最大的区别,国画不是写实,而是画家的生活感悟,高尚人格的表达。”
“有人认为,与西方绘画比较,国画不能被广泛普及,所以就削弱了国画的价值。”程大利表示,其实不然,国画对欣赏者有一定的文化要求,“国画家讲求以画修身,提升自我,追求人格塑造。所以要求欣赏者要具备一定的修为。”他表示,对国画与西方绘画的判断不能“非此即彼”,国画传承不能一味西化。
相关新闻
薛永年:写意是国画之精髓
“中国画不太讲究均衡用力,山水画中着重表现其意境,人物画注重传神、花鸟画突出其意趣。”昨日上午,“中华文化四海行——走进重庆”活动之文化讲座走进四川美术学院,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薛永年以大量画作为例,作了《中国画之美与中国艺术精神》的讲座。薛永年以齐白石名画《荷花映影》为例阐述道,“此画虽有违自然现象,但正是写意的画法,让观者从画面中产生无限的遐想,深化了画中的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