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机永远也拍不出中国画的美
來源:重慶日報
11月21日,薛永年在四川美術學院作題目為《中國畫之美與中國藝術精神》的文化講座。 特約攝影 蘇思
本報訊 (實習生 楊晨)中國人物畫的傳神美、山水畫的意境美、花鳥畫的意趣美……11月21日上午,“中華文化四海行——走進重慶”在四川美術學院小劇場舉辦文化講座《中國畫之美與中國藝術精神》。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薛永年作為主講,對從古至今的幾十幅畫進行透徹解析,令全場近400名師生領略了中國畫獨特的藝術魅力。
西學東漸讓中國畫呈現兩種形態
“中國畫獨特的藝術美,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薛永年介紹,隨著西學東漸,中國畫也出現了兩種形態:一種是與古代傳統一脈相承的傳統形態,另一種是融合中西的新形態。
為了了解中國畫特有的藝術美,薛永年著重從古代作品中,選出特別得到高度發展的文人畫作和20世紀傳統派的作品來分析討論。
“西方的藝術文化對中國畫產生了極大的沖擊,但中國畫就傳神、人文精神等方面而言似乎依舊略高一籌。”薛永年以東晉顧愷的《女史箴圖馮媛當熊》和清代郎世寧的《乾隆大閱》兩幅畫進行對比。前者通過描繪不同人物在面對黑熊突襲的情況下所表現的不同神態,讓怯懦的士兵、膽戰的宮女以及大無畏的馮媛在畫中形成鮮明的對比。而后者看似人物畫得精美,但過分細微的筆法,讓該畫顯得單調而貧乏。
從齊白石的“神品”看“寫意”
“20世紀初,改革家大都以科學的眼光批判中國畫,否定寫意畫,主張改造中國畫。”薛永年說,他們要求藝術像科學一樣求真務實,特別是以西畫的寫實技巧改造中國畫。“其結果,一方面提高了中國人物畫的‘應物象形’能力,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中國畫的寫意傳統。但齊白石是個例外。”
薛永年以齊白石92歲所作的《荷花影》為例,畫中美麗的荷花在水裡呈現出完整的倒影,蝌蚪們圍繞荷花的倒影相擁而簇。“在物理學上,荷花倒影屬於光影現象,蝌蚪不可能看得見,但齊白石卻大膽發揮了想象力,通過描繪蝌蚪追尋‘鏡花水月’,透視出一味追尋美麗事物未必能獲得結果的人生哲理。”
為了體現齊白石寫意畫作的神韻,薛永年就其真跡《自秤》與另一幅贗品在現場臨時教起了大家“如何鑒定真偽”。《自秤》描繪了一隻吊在秤杆子上的小老鼠,看似簡單的畫作不禁讓人聯想是誰提著秤?誰撥的秤砣?為什麼天秤會保持平衡?“這些疑問正是齊白石的意蘊所在,小老鼠偷東西有什麼了不起,自己掂量下幾斤幾兩吧。”薛永年此番趣談惹得全場忍俊不禁。相比贗品,齊白石的小老鼠毛皮畫得很緊實,尾巴顯得有彈性,秤杆子的筆鋒更能看出相當的功力。
不似而似是中國畫的獨有特點
“明代沈顥《畫麈》中所提‘似而不似,不似而似’是中國畫的一大特點。”薛永年介紹,“不似而似”是指畫家筆下的藝術形象,不只是照搬客觀物象,而有所概括、取舍、調節,以求收到比生活更高的藝術效果。
薛永年拿出一張照相機所拍的山脈照與宋代范寬的《溪山行旅圖》作對比,畫中亦輕亦重的筆法將大山的崇高感在忽明忽暗中展現得淋漓盡致,“作者在想象中移動視點,令觀者無論從什麼角度看畫中的山都覺得很迷離,這是照相機永遠也拍不出來的。”
隨后,薛永年又展示了一張清代畫家羅聘的《丁敬像》,畫中丁敬倚石而坐,腦后些許白發,頭頸伸得特別長,造型夸張。“畫中雖與人物原貌相差甚遠,但其刻意夸張畫長的頸部與仙鶴的頸部有異曲同工之妙,隱含了羅聘對前輩如仙人一般的敬仰之情。”
(來源:重慶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