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庄画家村:98年才有暂住证的三无画家
来源: 北晚新视觉
小堡村是宋庄的核心,开车穿过一个画框造型的大门楼,就进入了小堡最繁华的街道。正值第八届宋庄艺术节,道路一侧是临时搭建的露天画廊,将油画作品放置露 天街市展览是宋庄艺术节的一大特色。仅仅在十年前,在这里搞画展还是被禁止的。那时,村里没有一家画廊、一所美术馆,以至于首届宋庄艺术节,上千幅油画无处可展,只能暴晒街头。
宋庄画家村是如何形成的?如今广为流传的说法,是缘起于圆明园画家村被驱散,其实事实与此略有出入。
20世纪90年代初,一批走出体制的外省艺术家开始聚集在圆明园,这群“三无画家”(无户口、无公职、无家庭)对自己的流浪处境毫不在乎,以每天填饱肚子后能画画为满足,逐渐形成了“圆明园画家村”。
那时的中国还没有完全从过去的计划经济中解放出来,打破铁饭碗,仍被视为“另类”与“异己”,尤其是摆脱户籍制度的管束,从外省流浪到北京,更是被视为社 会的不安定因素,受到体制的排斥与挤压。不过,也正是因为圆明园画家的这种自我放逐的色彩,吸引了大批知识分子,通州师范学校的美术老师张惠平就是受这种 自由创作气氛的感召,与这些外省艺术家一起成了圆明园的自由画家。
1993年以后,圆明园画家村逐渐为外界所知,因其生活方式的独特而招来不少媒体的关注,这给一些安于创作且经济状况有所改善的艺术家,比如方力钧、岳敏君、杨少斌、王音等人带来了不少麻烦。那时候,方力钧等人都在张惠平的院子搭伙吃饭。他们就是在吃饭的时候,议论起这种不堪忍受的喧闹和干扰,于是在 1994年考虑撤离圆明园,找一个更加僻静的地方。
新的去向自然就落在了熟悉北京地形的张惠平身上。方力钧、岳敏君、张惠平和王音等人在一起商量的结果是准备向东迁徙,转到北京东郊的通县(1997年改为 通州区)发展。这是因为张惠平曾在通州师范教过书,对那里的情况比较熟悉。张惠平的学生靳国旺就是宋庄镇小堡村人,靳国旺告诉张惠平,小堡村的许多农民都 进城了,留下了不少闲置房。1994年,方力钧、岳敏君、张惠平和刘炜等人入驻宋庄,“宋庄画家村”就此拉开了历史的帷幕。
当时拍板接受这些艺术家的,就是小堡村的村书记崔大柏。在艺术家们眼里,崔大柏是小堡村少有的明白人之一。他当村书记以前是方圆有名的泥瓦匠、房木匠,31岁那年,崔大柏是被从盖房的工地拽回来上任的。
对于行为怪异且处境艰难的“画家”,崔大柏另眼相看。谈起当年的做法,崔大柏说动机很简单,当时,小堡是宋庄最穷、最破的村子,“一亩地收益200多块钱,小堡村1500多口人,2200多亩地,一人合一亩半地,农民辛苦耕种一年,收入300块钱。”
在宋庄一带,村民的老宅子面积通常都很大,绝大多数都是老先人留下的,多则一亩多,少则七、八分,村里有一半房子闲置着。崔大柏说,卖房给外来的艺术家, 比村里互相交换的价钱要高上一倍到两倍。1994年时,几千元就可以买下一个300平米5间房的农家小院。而这笔钱对当地农户来说,着实是个不小的数目。 许多宋庄的农民们看到了致富的前景,纷纷向画家转让自己多余的院落。“村里也提一部分管理费,村里也穷啊。”
对于卖房,崔大柏的还有个朴素的想法,“他们毕竟的文化人,住在农民家里,当地的孩子耳濡目染的,会提高文化素质。”然而艺术家们的怪异装扮引来了村里人的非议,不少村民问崔大柏,难不成这艺术家就这样?崔大柏安抚大家:等等,再等等。
等来的是有关部门的指示,进驻了十几位画家之后,小堡村被要求禁止卖房给画家,不能给画家办“暂住证”,有关方面甚至提出过“赶画家走人”的建议。
顶着压力,崔大柏让艺术家在小堡村呆了下来。“艺术家能给农民房租,我给不了。这些房子空也是空着,不让老百姓拿自家的房子赚点钱,这脑子肯定有毛病!”在今天看来,崔大柏就是一个依照常识做事的农民,可放回那个年代,这份常识却需要不同常人的“胆识”。
据崔大柏说,2007年在通州区委302会议室,九个局长和颜悦色地和他开会,问他发展文化产业需要什么样的政策支持。但在十年前的1997年,同是这个会议室,同是九大部门的九大局长,却是面若冰霜地要他写保证书:保证艺术家不会出事……
已经买房的艺术家依然住着,村委会指示村民,把空闲的房子租给陆续进驻的艺术家。在小堡村,所有人家都将院子改造成了子母院,农户家住一套、另外租给画家一套。
从1998年开始,派出所通知可以给画家办“暂住证”了,崔大柏长长出了一口气。“那些年,小堡就这么坑坑坎坎过来的。”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邱伟 文 罗巍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