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著名画家敖特官方网站!画家敖特:被誉为最有潜力的中青年画家    2024-5-19 17:32:22

     敖特  画家敖特(原名:敖风君):蒙古族,字成佛,号菩提斋主。1968年生于内蒙古赤峰市,著名青年实力派画家,曾经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现定居北京,多次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并获大奖,入选“中国画虎10家”。
  现为中国美术家交流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编委,中国民族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检察网文苑艺术频道部艺术顾问,《亚洲论坛》特聘画家,一级美术师,加拿大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会长,北京名人书画院高级院士。
  敖特的虎在国内被广为收藏,部队有上百位将军都收藏他的作品。其作品多次参加海内外画展并屡次获奖,曾到日本、法国、美国、加拿大、丹麦等国家举办画展和艺术交流活动,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钓鱼台、军事博物馆等重要单位收藏,出版了《敖特画集》《敖特画虎技法》等出版物。……

[更多介绍]

返回首页 | 个人简历 | 艺术作品 | 画集出版 | 个人影集 | 媒体关注 | 画家动态 | 专家评论 | 留言板
首页>>媒体报道>>画家动态>>专家评论

刘浪涛:从汽修工到大画家(组图)


来源: 华西都市报(成都)

《盛世月圆话中秋》
《盛世月圆话中秋》
《天际》
《天际》
《冻梦》局部


《冻梦》局部
刘浪涛在作画。
刘浪涛在作画。


  华西都市报:在四川国画圈,刘浪涛无疑是最近炙手可热的一个名字。刘浪涛以创作大开大阖的山水画见长,他的作品永远都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惊人气势,令观者内心产生一种惊涛拍岸的震撼。

  生在大凉山,长在大凉山,从小与山为伴的刘浪涛,喜欢描绘雄浑壮阔的风景。20多年的艺术生涯,他将自己对绘画的执着镌刻在笔下的苍茫山野中。他也是一位极富个性的思想者,对那些附庸风雅、故弄虚玄的国画创作,有一种本能般的排斥。在小品画受到藏家热捧的今天,他坚持用10多天甚至数月时间锤炼一张大画,不考虑市场,决不妥协。

  作为刚进入四川省诗书画院的专职画家,他的才华和秉性受到何应辉、戴卫等本土艺术大腕的赞赏和关注。近日,华西都市报记者走进刘浪涛的画室,探访这位昔日汽修工与众不同的艺术进化史。

  个性

  只用自然光作画

  如果你想在晚上去欣赏刘浪涛的画作,请提着灯去他家!这或许不是一句耸人听闻的话。

  采访这位画家之前,记者电话和他预约时间,他说:“请早点过来,这几天成都天气不好,我担心你们不方便拍照片,因为我的画室里没有灯。”记者当时暗想,这是在开玩笑吧?没有灯如何作画?

  下午4点过,敲开刘浪涛家的门,参观他家楼上的工作室。记者首先抬头看天花板,果然没有装灯。正诧异时,刘浪涛笑着说:“我画画从来都是用自然光线画画,灯光会影响我对色彩的判断。”

  原来,刘浪涛以前住在3楼,采光不好,他就常在灯光下作画,“很多时候我头天晚上画好后,次日白天一看,颜色和之前设想的差别太远。最后就干脆不用灯了,白天画画,晚上休息。”

  如此个性的画家,可谓圈内罕见。当时天色离暗还早,画室旁的落地玻璃窗采光尚可,记者有机会仔细品读悬挂在画室正中的一幅1.8米×1.8米的大画。此画名为《盛世月圆画中秋》,用4幅竖轴拼成一个完整画面。上面用缜密的构图,厚重的色彩,构成一幅当代“清明上河图”。

  画中,颇具四川特色的旅游景点被巧妙融进画中,上里古镇的拱桥,隆昌的牌坊,西昌的老城墙,清晰可辨。月亮的倒影泛在河中,微微地发出幽光,200多个不同神态和造型的游人交织在美景之中……画面没有留白,但若干白色墙面的川西民居给了视觉能够呼吸的空间。整幅作品景是主角,人亦是主角,两者相辅相依,颇值得推敲与咀嚼。

  刘浪涛说:“我的这幅作品表现的是中秋小长假的真实场景。”据了解,《盛世月圆画中秋》是刘浪涛酝酿很久的一幅作品,去年秋天开始动笔,到现在已是收官阶段。“往年春节我都要回老家西昌过年,但今年我除了初五去龙泉驿走亲戚外,每天都在家里创作这幅作品,直到今天,都还在做最后的修改。”

  双手沾满墨迹的刘浪涛告诉记者,有个同行曾建议,创作这种“月圆中秋”的主题绘画应力求画面清爽的意境,可刘浪涛的回答却是:“每到节假日,城市里的人都蜂拥出游,四川这些景区到处都是人满为患,所以我就画了一个现代版的‘月圆中秋’。”

  逆袭

  汽修工的艺术梦

  刘浪涛的“另类”要从他的童年开始说起。上世纪50年代初,刘浪涛父母响应号召从成都扎根到大凉山。1964年,当他在昭觉县哇哇坠地时,父母为记忆这段颠沛流离、艰苦的生活,给他起名刘浪涛,和“流浪涛”谐音。

  刘浪涛说:“我爸是搞建筑设计的,或许受到他画图的感染,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可我爸瞧不起画画的,搞土木工程的他认为画画是‘豆芽科学’。”在那个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刘父语重心长地叮嘱儿子:“你跟着我好好学,今后当个工程师。”可刘浪涛我行我素,上课时不认真听讲,书本上满是涂鸦,回家后少不了挨打。“我爸打完对我说,你戒画,我戒烟。后来他烟倒是戒了,可我的画却迄今没有戒掉。”聊起青春期的叛逆,刘浪涛发出爽朗的笑声。

  刘浪涛回忆道:“我读书的时候成绩一直平平,初中毕业后就去西昌运输公司工作,那时我才十七八岁。”在运输公司,刘浪涛是一名汽车修理工,可他的艺术梦想没有褪色,反而越来越鲜亮起来。“那时没人教我画画,就靠自学,我跑车的时候都随身带速写本。后来西昌有美术老师在市文化宫办了个绘画培训班,我报名参加后如鱼得水。一开始是菜鸟,但后来很快就追上来了,我认为自己画画还是有天赋的。”

  1983年,19岁的刘浪涛报考四川美院。前两年都因文化考试不过关而落榜,第三年发奋图强,终于顺利过关,如愿考上川美。在当了6年汽修工后,刘浪涛以逆袭的方式愈发接近自己的艺术梦想。

  “我最开始本是想学西画的,但规矩是油画系隔年跳招。当年新生进校的时候只有两个选择,版画和国画,国画虽然一点都不熟悉,但我还是选择了它。”刘浪涛说,当时他那个年龄看不懂柯勒惠支的版画,认为她的版画很沉重,看着很痛苦,而且他看到版画系老师刻版画总觉得和画画没什么关系,所以抛弃了版画。

  1985年,中国当代艺术崛起,85美术新潮席卷大地,这令刚进校的刘浪涛感到眩晕和茫然。“当年很多美术界人士在大肆批判传统绘画,国画系新生进去完全就是被洗脑,很多同学在犹豫还画不画。我们甚至分成两派,一派就不画了,只看书,寻找新的观念和思想。我是另一派,不管他们怎么争,就按照老师教的去学。”

  刘浪涛简历

  刘浪涛,1989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国画系,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从事山水画和人物画创作,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省诗书画院专职画家。

  1998年 北京,中国美术馆,作品《旧桥》参加由文化部举办、“当代中国画、油画风景画展”,并被台湾”山“文化基金会购藏。

  2002年 辽宁,作品《溪音》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2000年中国画大展”。

  2003年 北京,中国美术馆,作品《石溪行》参加由文化部举办的第7届“群英奖”并获优秀作品奖。

  2004年 北京,中国美术馆,作品《夜发清溪》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首届中国写意画大展”上获最高奖优秀奖。

  2005年 北京,军事博物馆,作品《怀念战友》入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中国画作品展,并发表于2005年《美术》杂志第9期。

  2006年 北京,中国美术馆,作品《彝海结盟》入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中国画作品展,并发表于2006年《美术》杂志第9期。

  2007年 北京,中国美术馆,作品《暮山紫烟》在第3届中国画大展上荣获最高奖优秀作品奖。

  2009年 上海,上海美术馆,作品《远山烟启》入选11届全国美展。

  创新

  抒发生活中的感受

  刘浪涛至今都很感谢自己当年的国画老师、著名画家白德松,白德松的很多思想都影响到了他今天的创作。那时,白德松是国画系系主任,他上的第一堂素描课就给班上的13个学生定了3条”军规“:凡是跟着抄袭他风格的,不及格;两个同学互相抄袭的,两个不及格;如果同一人第一张和后一张风格接近的,勉强及格,但是低分。

  “川美的老师会教你如何观察一个对象,他们会跟你说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尤其白老师强调艺术家要有创新精神,这是最根本的东西,所以今天你们看到我的作品几乎不会重复。当然,每幅画都会具备我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和笔墨符号。”刘浪涛说。

  在刘浪涛的画室,除《盛世月圆画中秋》,他的另一幅画作《天际》也给了记者很大的震撼:一座肌理丰富的大山耸立于眼前,黑色山体与白色积雪对比强烈,刀刻般的犀利线条更让作品有着类似于版画的视觉冲击力。

  这幅作品灵感来源于去年他的一次拉萨之旅。“去年7月,我和一个朋友开车去拉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沿岸路很险,在通麦天险的时候差点车毁人亡。当时是雨季,车被陷进泥石流里,我下车减轻重量,双腿也陷进去了。后来,驾驶员猛轰油门才重过险关。”刘浪涛想通过《天际》传达出他当时的心境: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太渺小了,生命分分钟都可以灰飞烟灭。

  艺术家个人化的经历不可复制,也为其作品注入独特气质。刘浪涛的山水画永远有一种雄浑的力量,这和他早年从事的汽修工作不无关系,“考取美院之前,我经常往大渡河、金沙江那边跑,没有勇气的人站在悬崖边腿会打颤。尤其是林区伐木临时修建的林区公路最险,那是要命的,每年我都有同事在这些山路上牺牲。”刘浪涛有张画叫《大峡谷》,迄今为止,他都认为这是他前期作品中相当有代表性的一幅,就是画的当年他在大峡谷跑车时见到的风景。

  刘浪涛的山水画被不少同行认为很有当代气息,对于创新,刘浪涛的理解就是以中国画为载体,诠释自己的经历,抒发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我的表现手法和表达主题就是古人没有做过的。”

  抨击

  笔墨不应“反客为主”

  在刘浪涛的客厅里,挂着一幅描绘峨眉山清音阁的画,面画是青花色和白色的混搭,一位赏瀑的女游客居然穿着色彩艳丽的一次性雨衣,不仅没有半点不和谐,反而和画面完美融合。刘浪涛说:“如果古人画什么你就画什么,基本是没有出路的。描绘现代题材,国画一样具备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

  刘浪涛的观点非常犀利。他认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画家更应从周边事物之中获得灵感。“很多画家注重笔墨,认为中国画应以笔墨为核心,当然这是很重要的,但这不是唯一的,一个画家最主要是表达他主观的想法和意识,画画就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提炼。前段时间有个画家说,画画不一定需要重视题材和客观对象,只要笔墨的味道够了,就能呈现出好的国画。我觉得他的说法太片面,笔墨只是中国画的载体,一种工具,或者是达到你表现目的的一个手段,笔墨不是你的目的,你的目的应该是对客观对象。”
  几乎每幅刘浪涛的画作,他的落款都在左下角很隐蔽的地方,而且故意把字写得很小,不仔细看很难引起注意。他说:“我喜欢淡化作品的书写性。有些人喜欢在画上题诗,而且还是题的古诗,好像他的心境和古人就一样,实际上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古人相比是有差距的。如果你画这样的风景写几句古诗,添几个古人就感觉有古意了,我觉得这完全就是欺世盗名。”

  刘浪涛大学时代就读过很多唱衰国画的评论文章,评论家们认为中国画已走到穷途末路,可20多年后,国画还依然活得很好。刘浪涛认为,中国画的生命力比常人想象的顽强。他说:“油画发展到极致之后就变成了很现代、前卫的艺术形式,很多当代艺术已经和绘画本身脱离了关系,由此可见中国画还有很多可以探索的领域。”

  华西都市报记者杨帆摄影吕甲

  作者:杨帆吕甲
netease 本文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2014-3-2 23:24:55 | 媒体关注 | 来源:敖特官方网
返回首页 | 作品展示 | 画集出版 | 个人简介 | 媒体关注 | 个人影集 | 专家评论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Reserved 2012-2015 Aote(敖特) 版权所有:中国著名画家敖特先生官方网站 · 网站空间艺建网提供 画家大华官网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著名画家敖特先生官方网站)"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