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网讯 (记者 邵伟)扬州画家要在联合国举办国画展了!记者昨获悉,扬州画家吴汉华日前接到联合国邀请,将于纽约时间4月20日参加由联合国举办的“中国文化日”。届时,他将在美国纽约曼哈顿联合国总部举办一场个人山水画展,也是首位获邀到联合国总部的中国残疾人艺术家。
尽管自幼失聪,但身体上的不便并未影响吴汉华追求艺术的步伐。1985年,他曾荣获国家自学成才奖,并于同年破格进入江苏省国画院深造,师从国画大师亚明先生并得其真传。他的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荣获大奖,得到亚明及社会各界的肯定和好评。他的作品“笔见骨,墨出彩,章法别致,清隽静逸,气韵盎然”,充满平和大气之美,既有传统文化的浓厚底韵,又具时代气息,集众家之长,而又独具一格,自成一家,令人耳目一新。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画家王赞称他的作品“根基扎实,学养全面;格趣高雅,取法乎上”。
吴汉华现为中国残疾人美术家联谊会执行委员、曾任北京十艺善缘书画艺术中心秘书长(也是“十艺善缘”成员之一)、中国特奥会“特奥爱心专员”等职。吴汉华表示,希望通过此次联合国之行,让全世界通过他的画作认识美丽扬州,也为残疾艺术家走向世界、实现“中国梦”树立典范。
每年4月20日是联合国法定的“中国文化日”。该活动由联合国新闻部、联合国中国书会、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美国中国文化艺术基金会、江苏金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办。
“码头画派”终成大器
接到联合国发来的邀请,山水画家吴汉华激动不已——他要带着自己的作品走向世界了!
“我首先是一个画家,画家只要眼能看、心能构思、手能画就可以了,这些我都有,能不能说话,倒成次要的。”正因为如此,虽然生活在“无声世界”,吴汉华却拥有一个有声有色的艺术世界。
钟情绘画
真诚打动亚明,成其关门弟子
1956年,吴汉华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11岁母亲去世后,父亲既当爹又当妈,一人拉扯大了4个孩子。小时候,吴汉华就钟情于画画。少年时的他最爱到扬州的码头边写生,一呆就是大半天,甚至连吃饭都会忘记;晚上,为了省电,他点起蜡烛继续画。
废寝忘食地画画让他留下胃疾,却也让他凭这份才艺觅得好工作——成年后,吴汉华来到扬州漆器厂从事工艺设计,成为一名专业设计师。独爱山水画的他,在漆器的加工设计上,也匠心独运地融入了不少“中国风”和山水元素。
而著名画家亚明的出现,则改变了吴汉华的人生轨迹。1982年,他在一次省青年国画大赛上展出的作品,让时任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的亚明眼前一亮。后来,吴汉华想拜师亚明,却因为“基础尚不扎实”而被婉拒。但亚明给了吴汉华一次机会,与他订立“三年之约”。三年后的同一天,吴汉华背着潜心钻研的作品前来,用真诚打动亚明,成为他的“关门弟子”。
为画而生
女儿站一个多小时他都“看不见”
从1985年起,吴汉华随亚明在南京、苏州等地学习绘画,直到亚明去世。“有人认为亚明因为同情吴汉华是残疾人而收他为徒,但亚明曾说,是因为吴汉华的画是真的好,打动了他。”女儿吴瑕介绍。
“我父亲很勤奋,现在仍坚持每天作画,因为他记住了亚明老师的教导——50岁的时候,人家在宣传,你好好画画;60岁的时候,人家在宣传,你努力画画;70岁的时候,人家宣传不动了、画不了了,你还能画画;80岁了,可能别人不在了,你还在画画,你才是‘画家’。”在妻子和女儿眼里,吴汉华似乎是“为画而生”。
吴瑕回忆,小时候,他们一家三口和爷爷同挤在20平米的房子里,父亲都不曾放弃作画。“小时候觉得,父亲的生活似乎只有画画,经常专注到忘了外面的世界。为了方便父亲,家里安装过一个特殊的门铃:外面有人按门铃,家中的一盏灯就会亮起,即便这样,父亲有时还是‘看不见’。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忘带钥匙,站在门口按了一个多小时的门铃,父亲都没给我开门。”
挚友称赞
出自“扬州码头画派”,终成大器
“画家成器者有二,一为生长之环境,二为师之所传之道是否合乎上乘之法。扬州的生活方式与艺术素养让他在潜移默化中得以修炼。”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画家王赞说,扬州的风物和积淀给了吴汉华丰富的艺术养料,并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上个世纪,大学刚刚恢复考试招生时,吴汉华因是聋哑人而不能参加大学考试,但他常和一帮准备参加高考的学子一起写生。他们常常聚在能找到绝佳模特儿的扬州轮船码头画画,逐渐在这里形成了‘扬州码头画派’。”王赞说,尽管“码头画派”没有权威人士的指导,但大家相互学习、切磋,形成了当时扬州一个很有影响的群体。
记者 邵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