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敖特 画家敖特(原名:敖风君):蒙古族,字成佛,号菩提斋主。1968年生于内蒙古赤峰市,著名青年实力派画家,曾经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现定居北京,多次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并获大奖,入选“中国画虎10家”。
现为中国美术家交流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编委,中国民族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检察网文苑艺术频道部艺术顾问,《亚洲论坛》特聘画家,一级美术师,加拿大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会长,北京名人书画院高级院士。 敖特的虎在国内被广为收藏,部队有上百位将军都收藏他的作品。其作品多次参加海内外画展并屡次获奖,曾到日本、法国、美国、加拿大、丹麦等国家举办画展和艺术交流活动,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钓鱼台、军事博物馆等重要单位收藏,出版了《敖特画集》《敖特画虎技法》等出版物。……
[更多介绍]
|
|
|
首页>>媒体报道>>画家动态>>专家评论 |
中国画的内美之境(组图)
山水 熊纬书
山城夏雨图 尤无曲
山上人家城里去 刘知白
秋山图 尤无曲
泼墨山水 刘知白
泉声复鸟声 熊纬书
编者的话
5月3日在扬州市文联美术馆展出的为期半个月的“江南三老书画精品展”刚刚落下帷幕。这场展览给扬州画坛带来了一场震动。在这个时代,这个展览于扬州甚至于全国都算得上是一场难得的盛宴。不过,很有意思的是,这场展览在扬州也引来多种声音。有激赏赞叹的,有表示肯定但不推崇的,也有对这种“传统”不以为意的。那么,“江南三老”的作品究竟有着怎样的艺术内涵?它究竟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本报特邀请扬州书画家王涛、陈社旻、吕居荣、倪越,对“江南三老书画精品展”作一次讨论与交流。不管什么声音的碰撞,有一点必须肯定的是,三老的人与艺,是给我们这个“传统”精神与内涵越来越模糊的时代的一贴清凉散。
师人、师物、师心的体认验证
陈社旻
跨世纪的民国遗老,旧文人的精粹及典型,传奇式的大方之家。这就是“江南三老”。他们有诸多共同点:
1.书香门第深厚的家学渊源,几千年中华文脉延续积淀其身,终生坚守文化人的自由品格和独立思想,以平常心研磨岁月印痕,细水长流式升华着自己。由人及艺,或诗文,或书画,参与品格,佐以践行,看似无奇,实乃黄钟大吕,彰显了文人画践行者对传统与时代的深层体验和切身感悟,上承道咸中兴余烈,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鹊起于先,三老蝉联于后,在一世纪的生命里,潜在的虚静天性规范内在主体的审美运作,以“净心”而“审象”。
2.恪守师人、师物、师心古训。重临摹经典,讲笔墨意境,悟山水画灵魂。早期师人,后渐师物,最终师心。师人取间接经验,师物取直接经验,师心,则融直接与间接经验而提升到理性高度。毛笔、水墨、纸绢等书画材料肌理贵柔、畅、流,中国书画则重其对立面:力、骨、涩。三老在这貌似违背水墨物质性的矛盾中深层体悟其精神,作品表现的情景和意境,以及他们的感悟,实是对山水文人画的提炼和升华。写生重察自然之气息、气势、气韵,细察局部如山石走向、树木形态之变化,常思现实感觉和古人笔墨的联系及差异。以古法写造化,用造化验古法,点滴积累,厚积薄发,谋求变通。不浅尝辄止,不急于求成,最终大器晚成,实现物我道技之一统。
3.不慕名利,不违本心,清净高蹈,唯画是务,孜孜不倦研习古法均在半个世纪以上,笔墨娴熟,格调高古,意境悠远,不张扬个性,藏厚重于淡泊雅致中,神态宁静祥和,至晚年画风一“化”推三老以至峰巅。
4.经历坎坷但不压抑,依然达观、充沛、敞亮,始终以艺术创造立身,逍遥于竞争之外,淡泊内涵,隐逸情怀,甘于孤高、寂寥际遇中度不名春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语)
5.艺术一面为青春思维,另一面需以岁月浇溉,三老集中体现出不因岁月流逝而磨灭朝气,而成为历尽沧桑仍童心不泯的可敬典范。
6.有人说,熊以笔胜,尤以水胜,刘以意境胜,窃以为,三老用水都臻完善。“书为画之本,水为画之源,繁而透,空而厚,画之真境界。”只是尤力倡“笔墨水融说”,第一个把水提升到画理的学术高度。
中国画必须从传统走向现代
王涛
三老扎根深厚的传统,观其作品,画面中都有非常的静气,笔底下都有很强的功力。他们都得益于黄宾虹,但各有机杼。熊纬书风骨强,气象浑然,用笔古老厚重不乏灵动之气;尤无曲稳重、温润、干净、理性,用笔敦厚,出于正宗之“儒”;刘知白灵动野逸,最后以泼墨建立了自己的地位。三老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在他们那个时代且属不易,在现在这个时代更为难得。不过,若以“大家”论,还需要一定的时代气息,还需要超越前人的艺术语言及更为深厚的笔墨功力。
江南三老作品中的书法意韵
吕居荣
在尤无曲、熊纬书、刘知白三位老者的国画作品中,书法之美充盈其中,显示着他们漫长的功力积累。赵孟頫曾用“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来解析他对书画关系的认识。从三老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山石结构,还是云水衬染,书法的笔势、笔迹、节奏、韵致随处可见。
尤无曲先生的淡墨远山在似有似无的幻境中,其笔道笔痕依然清晰明确,这也是中国水墨写意的命脉与灵魂所在。包括他的章草题跋,笔触不急不厉,智慧从容,在点与线的交错中展现着生命的激情。
熊纬书先生在留下的诸多诗作中,把中国画的书法之重要性更是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他强调“国画书法化,势趋人未知。浑笔墨色水,均以书法为”;“国画所以为国画,由来书画同渊源。画乃复杂之书法,此乃国画最高巅”等等。他在近八十年的笔墨锤炼中,始终把线条的书法意韵放在首位。大到六尺八尺整纸,小到尺页寸楮,就连渲染都要求见笔见墨。“要写出来”,这也是熊纬书先生贯彻一生的主张。
书法之美在国画中不仅表现在文字上,更多的是表现在物象中,一皴一染、一枝一石都是书法。刘知白先生的作品中题跋较少,但书法的意韵无处不在,有些作品甚至直接以书法的结构组成画面,尤其在晚年的创作中更是如此,充分体现笔与笔之间的呼应、顾盼、映带与挪让。
寂静的生命与寂静的传统
倪越
尤无曲、熊纬书、刘知白“江南三老”这个特定称谓的出现,如三滴晶莹透亮的露珠经过一番周回迂曲,终于融汇聚合成体量更大也更为光彩亮丽的一粒水珠,这是传统之泉源流脉历经多少岁月的蒸腾凝蓄,终于成为在那个特定时代凝聚而成的无数滴露珠中,能够躲过被再次完全蒸发、耗干轮回的幸运之“珠”,而他们的艺术生命基因与艺术生命信息,亦正是传统光华与强大生命力的再一次璀璨映现。
中国书法绘画的传统,其实是一个有着无限丰富内涵与无法测知外延边际的概念,一切优秀的透着真实自然生命信息的书写、绘画元素,甚至其他与之相关的诗赋文论等元素,都可谓为中国书法绘画的传统。而三老终其一身,生长、生活于一个中国传统文化氛围极其浓烈的时代,即使后来的时代更迭、社会易型极大地改变了文化生态环境,极度地冲淡和稀释了传统文化氛围,也丝毫不能动摇他们精魂深处的文化根基,无法稀释和涤除他们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所以尽管他们所依存和共生的文化生态圈已不复存在,依然不能改变和停止他们在传统文化途程上行进的惯性,他们依然顽强而倔犟地生长着,孤独而艰难地挺崛着,如空谷的幽兰、如深壑的孤松,亦如一脉清宁低吟的山泉,在无人注目、无人在意的寂寂流淌着,他们并没有喧响人寰的奢望,更不会有独标层巅的企图,只是一种生存的惯性与精神的自觉,在自然而然地继续着他们的固有的行进趋势。
三老的沉浮显隐与其说是一种悲剧,毋宁说是一种幸运,他们从万千相继走向枯萎与衰亡的同行者中,能延续着故有的文化生命,并在一个恍若隔世的年代不经意的璀然绽放,吸引了无数惊艳的目光,是他们惊醒了人们迷惘于功利的梦魇,是他们引发了人们回归故园的殷切!“江南三老”,无形中已成了一种被赋予特定文化内涵的精神指征。
来源:扬州日报
|
2013-5-23 20:05:34 | 媒体关注 | 来源:敖特官方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