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磊:好的中国画必然是传达生活经验的作品
来源:大众日报
原标题:好的中国画必然是传达生活经验的作品
□ 吴磊
“提高”与“普及”的历史内涵
艺术创作的“专业性”与“普及性”。一直是围绕艺术活动而发生的、引起诸多观念交锋的文化问题之一。
中国传统文人画,以不顾及“普及”为特点,或者说,不“普及”正是文人画的文化品格,这使得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文人的文化符号。而五四美术革命,正是从文人画的这一文化特点展开了告别传统美术的“革命”。清末康有为曾对中国画有过一个著名评价:“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弊极矣!”他希望中国画能够吸收、融汇西方绘画“科学的”“写实的”风格而改良。这种改良的路径设计,一方面是时代观念更新的“提高”;一方面“写实形象”也可以使艺术贴近大众。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第一次清晰地提出了新时代的新艺术首先必须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这一历史性论断,而这一问题在艺术实践中的落实,主要是通过处理好“普及与提高”这对矛盾。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曾举过一个延安宣传工作的例子:早几年,在延安城墙上,曾经看见过这样一个标语:“工人农民联合起来争取抗日胜利。”这个标语的意思并不坏,可是那工人的工字第二笔不是写的一直,而是转了两个弯子,在右边一笔加了三撇。这位同志是古代文人学士的学生是无疑的了,可是他却要写在抗日时期延安这地方的墙壁上,就有些莫名其妙了。大概他的意思也是发誓不要老百姓看,否则就很难得到解释。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
今天重温这个生动的例子,其中所蕴含的毛主席关于“普及与提高”的辩证思想,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
十艺节:“提高”与“普及”
共生的平台
“中国艺术节”将于10月在山东举办。并首次在艺术节推出“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品牌。
在历届艺术节上,大量优秀的中国画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美术创作,为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生活作出了贡献。回顾往届艺术节的组织形式,前八届中的美术作品展览主要是向全国文化系统内的各画院单位征集作品,组织形式延续了专业“文艺会演”的思路。自上届开始,艺术节美术作品展开始设立自己的主题,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以“中国风格·时代丹青”为主题向全国征集作品,使艺术节的美术作品展在“普及与提高”方面走出了新的一步。
在艺术活动和创作中,对“提高”与“普及”关系的把握,集中体现了创作者、组织者的文化智慧与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力度。本次在山东举办的第十届艺术节,主办方提出了“美丽中国梦,多彩十艺节”的主导思想和宣传口号,第一次以“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为题的美术作品展,拟建立一个新的展览模式:汇集近年来全国各类美术作品展览中的优秀作品;邀请部分著名老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全国征集新创作作品。这样三个部分组成的美展,力求打造一个每三年一届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级优秀美术大展的品牌。从而把“提高”与“普及”的结合与互动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首先,提高专业层次,重视参与艺术节的艺术家的专业水准、代表面,是本届艺术节的一个突出环节。这集中体现在将近年来在各种美术展览中的获奖作品选择部分集中在艺术节中展示。
其次,邀请部分功成名就的老艺术家参与展览,让这些普通大众熟悉的老艺术家的原作、新作通过艺术节与大众见面,无疑是十分受欢迎的举措,具有很好的普及作用。同时,艺术节还组织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现代文博展、主题展在各地举行,使艺术节中的各项活动不仅有专业的展示,还包含大众的、基础与普及型的丰富内容。
以国画形式展示“美丽中国梦”
中国画历史悠久,创作形式众多,是中国观众最熟悉的美术形式。也是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
对于“十艺节”美术作品展这样大型的美术展览,如何在中国画创作中把“提高”与“普及”完美结合,有以下思考:
大众接受与创作。中国画创作,只把目光停留在专业性“提高”上,是专业圈中一个比较普遍的倾向。而我认为在今天,中国画的创作形式与内容首先必须考虑“大众接受性”。这并不是要降低艺术创作的专业质量,而是真正高质量的艺术创作首先必须从“普及”入手。要尽可能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体验,要把创作思路和创作内容定位于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题材与内容,个人风格的标新立异应是在这一定位基础上的创意追求。
学术性、思想性与创作。优秀的中国画作品,又必须具备“专业性”,这种“专业性”在中国画创作中,体现为对中国式艺术思维与文化经验的精湛审美展示,而不能是完全个人化的脸谱化妆。我认为,中国绘画的传统语言和文化内涵、历史意义指涉,确实对欣赏者的中国文化素养有一定要求,但好的中国画必然也是传达当代中国生活经验的作品,这种作品的成功与否,与它是否能唤起当代普通人的共鸣为前提。因此,新中国画的学术性应体现在现代意味与“传统”内涵的创造性结合。
“思想性”,是指提倡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的大型主题作品创作。大型创作并非指画面尺寸的大小,更多是指创作者投入其中的社会关怀、艺术思考、创作精力与创作时间。一时兴起的艺术灵光闪现会出机缘之作的好作品,但一位当代艺术家必须用具有深度的、思想性的大型作品创作,来支撑自己的艺术思想与艺术风格,呈现自己对历史、对社会、对时代的文化承诺与价值担当。
把握创作与时代对话的策略性。如何把“大众接受性”和“学术性”、“思想性”完美结合到中国画创作作品中,就是“策略性”。“策略性”是指画家在把握专业问题时,能否紧密结合时代需求,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形象展示当下社会所需要的“正能量”,展示画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向往的“美丽中国梦”,体现出画家的精神追求与梦想,通过作品艺术地、审美地传达给广大观众。在“十艺节”这种大型的、体现主流文化价值诉求的艺术展览中,中国画作品表达怎样的文化信息和审美意义指向,是画家必须深入思考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也是把握好“普及与提高”问题的内在关键。
如何在十艺节中把“提高与普及”完美结合,如何拓展活动形式与内容,如何在十艺节中展现“美丽中国梦,多彩十艺节”的主题思想,是当下山东艺术家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中国画历史悠久、社会受众基础好,以中国画形式展示“美丽中国梦”,应该说是一个能出精品的平台。
在当下山东艺术界来说,与其把时间、精力花在虚无的专业利益纠纷中,纠结于派别的建立和个人艺术声望的树立,不如把人力、物力、精力,放在能推进全省美术事业的整体发展、大众艺术普及进程中去。如何提升人民群众的审美能力,如何引导人民群众的审美取向,如何把“提高”与“普及”完美结合到一起,需要大家多渠道、共同的努力。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